近日,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市级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财预〔2025〕27 号),2026年预算编制将以全省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为契机,突出“统、改、效”,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和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创新投入方式,精打细算管好“钱袋子”,集中财力办成“紧要事”,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聚力“统”字筑基,强化财力综合保障。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整合涉企、涉农、涉事政策,建立“三保”、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基本公共服务、产业扶持、政府投资“五类支出政策清单”,作为预算编制依据,确保财政资源精准对接发展大局。打破单位资金“自留地”,将非财政拨款等各类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大盘子”统筹管理;强化跨层级资金协同,在合规前提下加大上级转移支付等资金整合力度,形成强大资金合力。深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本账”统筹衔接,拓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探索部门内部非财政拨款收入统筹调剂机制,盘活存量,提升政府综合财力韧性。
二是突出“改”字攻坚,创新编制方法路径。坚决破除支出“基数依赖”,坚持“先谋事、再排钱”,推动部门精准谋划项目、厘清优先顺序,确保“资金跟项目走、项目跟政策走”,巩固零基预算改革实效。严格执行物业管理服务、等保鉴定、政务信息化运维、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等支出定额标准。建立市级机关通用资产配置计划前置审核机制。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负面清单,严控支出边界;将过紧日子评估结果与2026年部门预算直接挂钩,持续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非必要支出。
三是锚定“效”字发力,提升预算管理效能。坚持“花钱必问效、低效必压减,无效必问责”,创新融合事前绩效评估与预算评审,将成本绩效评价结果与重点项目预算安排挂钩,坚决清理低效无效重复支出,确保“钱花在刀刃上”。优先保障“三保”、政府债务还本付息、PPP付费等刚性支出。公用经费综合定额及车辆燃修费(不含执法执勤)继续压减20%,“三公”经费全口径总额严控。严控预算调剂,严禁随意变更项目内容或挪用资金。强化财会监督,聚焦重大政策落实、债务风险防范开展专项绩效评价与检查,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