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唯一一个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覆盖的省份。皖山皖水间,不仅回荡着“天门中断楚江开”的磅礴之气,更延续了“一城山水半城诗”的悠悠文脉。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新时代的安徽,正努力描绘出生态向绿、产业向新、民生向暖的高质量发展之卷。一江碧水向东流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这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行政执法队副支队长夏德军谈起“长江大保护”时的感受。这位扎根在马鞍山市薛家洼三十年的“老人”,如今每天工作时都会欣赏到鱼儿戏水、白鹭翻飞的欢腾景象。
马鞍山市,别称钢城,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薛家洼是长江东岸的一处天然港湾,万里长江奔腾至此流速放缓,鱼逐浪花。夏德军告诉记者,薛家洼曾是最适合捕鱼的水域,但也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钢厂、化工厂、码头等的聚集地。过去,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薛家洼的尴尬写照。
夏德军说,2019年,马鞍山以长江生态环境整治为主题,启动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全市拆解各类渔船5651艘,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756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一体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工程……此外,薛家洼还坚持流域治理,强化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保留杨树林、芦苇荡等生态湿地,建设长江绿色廊道。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安排各类财政资金9.64亿元,重点用于提升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利用岸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马鞍山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科长丁冬来说,如今,长江马鞍山段的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比2017年增加23.42%。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薛家洼考察,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截至2023年底,马鞍山市劳动年龄段内退捕渔民5567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4674人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
曾经是薛家洼渔民的陈兰香对此深有体会:“禁渔后,在政府帮助下,我们一家人搬进新居。这些年,我们还与其他8户上岸渔民共同出资成立了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年营业额达180万元。”
而在长江下游皖江段南岸,数字化赋能让“长江大保护”耳聪目明。芜湖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智慧长江”平台是芜湖市为了破解长江大保护“九龙治水”困局,在全省率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创新打造的综合管理平台。自启用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以来,长江芜湖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1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
记者在综合管理平台中心看到,31个视频站点77个摄像头实时监控,无人机全流域空中巡航,让114.7公里河道、268.7公里岸线的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动态智能监管成为可能。
敏锐而精准的眼力让执法人员的脚力大大增强。“以前由于船舶定位技术不成熟,我们经常会收到‘船在岸上走’等错误信息。随着视觉算法不断升级,执勤人员的出警越来越精准,执法效率显著提升。”长江芜湖通信管理局运行保障处副处长裴卯说。
人工智能技术还赋予长江治理“聪明的大脑”。“这些视觉捕捉的信息全面接入水务、农业农村、海事等10余个涉江部门业务数据,通过标准化处理,形成长江保护专题数据库,集成为数字长江的‘最强大脑’。”上述芜湖市发改委工作人员说。
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近年来,安徽省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实施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设置三道生态防线,久久为功。如今,长江安徽段水质越来越好。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2022年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为国考以来最好水平。
通达江海“链”全球
长江,贯穿西东,奔流不息,沿途孕育出一个个经济重镇。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表现引人瞩目——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4.71万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39亿元,增长9.7%。
新能源汽车是重要例证——2023年上半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34.2万辆,增长87.8%,占全国的9%,相当于全国每十辆新能源汽车中有近一辆是“安徽造”。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的超级工厂内,运输机器人随处可见,自动卷线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生产智慧化、品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和运营透明化,这些已成为“安徽造”的内在品质。
据安徽省财政厅一级巡视员朱长才介绍,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厅坚持“资金+基金”“基地+基金”“科创+产业”,综合运用减税降费、基金投资等方式,以财税政策链推动汽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真金白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如今,除集聚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外,安徽还拥有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掌握核心技术的规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建立起全产业链体系,构建了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三大主导方向“一链三线”战略布局。
安徽汽车立开放潮头、联四海五洲,长江黄金水道功不可没。
“约80%至90%的奇瑞汽车依托芜湖港出口海外。”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生产调度部部长周斌说,作为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以及安徽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2023年,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41.8万标箱、同比增长13.4%,占全省比重达57.5%,连续8年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运林告诉记者,2020年,芜湖港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无纸化全面上线运作,并陆续启用了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正式上线集装箱TOPS5.0系统。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建成后,芜湖港的安徽省集装箱外贸主枢纽港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安徽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市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助推芜湖港吸引外地集装箱来芜运输,深化与省港航集团合作,支持设立长江航运要素大市场。开通至上海三条‘点对点’直达航线,芜湖至上海港作业时间由原来的10天缩短至5天以内,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了约800元/箱。”芜湖市财政局局长邢晖说。
润泽八皖暖人心
百姓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万里长江见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人民。
下午三点半放学后,马鞍山市深业小学五年级的杨晔璇开启了戏曲、竹雕、扎染等各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普惠性课程1课时1元,个性化课程1课时3元。这些课程既实惠又有趣,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也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深业小学教师孙玲说。
据深业小学副校长刘萍介绍,针对孩子放学早、家长工作忙,作业无法辅导等问题,2021年,安徽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发布相关通知,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从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放学后开展课后服务,具体服务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023年全市各级财政共配套2100余万元,用于补助学校课外服务经费支出,各校按照不高于50元/课时的标准及时发放1.15万名教师的工作补贴。”丁冬来说,全市还为3679名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延时服务,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除了一小,还有一老。在安徽,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正托起幸福“夕阳红”,成为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事项。
如果不是门口的牌子,初入院内看到的场景让记者很难意识到这是一家养老服务中心,因为它就位于居民社区。马鞍山市花山区湖东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杭胡迪告诉记者,中心面积达15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有老年人助浴室、阅览室、棋牌室等,还设置了图书角、海洋球池、积木滑梯等儿童活动区域;二层是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适老化改造区。
“中心近三年来获得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约计38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600万元,建设了全市首个示范型嵌入式养老综合体。中心向居家延伸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60张,联合三甲医院信息共享建立绿色通道,对应老年人不同能力时期的‘三床’(家床、机构床位、病床)互转切换需求,满足了老年人‘一站式’养老服务需求。”杭胡迪说。
记者从安徽省财政厅了解到,2021年以来,安徽下达省以上养老服务补助资金23.7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0.18亿元。2023年,统筹下达省以上养老服务相关补助资金3.91亿元,持续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和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行动。安徽省财政厅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发布20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积极完善老年人福利政策,全面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按照分别不低于30元/月和60元/月发放水平,统一全省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基础标准。同时,鼓励引导市县分类分档予以梯度保障,切实增进老年人福祉。
在淮北市,“培训上门,技能入户”低收入家庭就业技能培训班也“来到”困难群众身边。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参训的70余名低收入困难群众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这场送到家门口的培训很及时,既增加了就业机会,也学到了实用技能。
“2023年,省财政统筹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83.1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11.4亿元。全省临时救助平均水平达到每人2488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部提高到每月80元,较上年均有明显提高。”安徽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长江,生生不息,长流常青。新征程上,安徽正托举着美丽的中国梦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