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财政持续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动粮食生产“五良”融合,不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确保中国粮安全装在“中国碗”里。
一是争资拓源建“良田”。争取上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8272万元,将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亩均财政投入标准提高至3000元以上,支持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粮田示范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43亿元,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耕地、提升地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科技赋能用“良机”。落实农机补贴政策,争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1738万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农机报废更新资金255万元,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绿色高效的农业机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我市已累计兑付各类农机补贴资金1103万元,让更多现代化设备加入生产“队伍”,提高效率,为农业现代化生产增添动力。
三是选优培强育“良种”。争取农业产业发展资金5146万元,支持发展现代农业,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引导农民播种优质农作物。目前,我市有5个水稻新品种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为粮食产能提升、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四是政策引领建“良制”。落实防推并举机制,加强防风险保障,下达农业水利防灾减灾救灾资金831万元,预防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等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安排2855万元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五是绿色导向施“良法”。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和发展,壮大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科技指导员等技术力量,支持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将新生产科技带到田间地头,让科技的冲劲带着种子破土,将丰收的力量置于大地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