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33条及省政府36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市财政在全省率先出台《永利体育关于建立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实情况调度机制工作方案》,以实打实举措确保稳经济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突出“快”,稳政策预期。上级资金拨付快。今年以来,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含留抵退税等)66.5亿元已全部分配下达,均比规定的时间提前完成下达。预算支出执行快。1-5月份,全市财政支出完成80.1亿元,超序时3.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其中直达资金支出进度达49.7%,超序时8个百分点。沉淀资金盘活快。建立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制度,市本级清理、压减收回盘活各类结转结余资金1.04亿元,统筹用于保障基本民生支出。
二是聚焦“实”,稳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将留抵退税政策扩大至新增7个行业,顶格落实“六税两费”减免政策,正在制定土地使用税降标政策,截至目前已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6.5亿元、减免“六税两费”7200万元,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43万元。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累计拨付各级助企纾困资金3.19亿元,落实阶段性房屋租金减免政策,发放第一批消费券300万元,支持县区出台物流企业临时补贴政策,扩大免申即享覆盖面,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财政金融政策。通过贴息、补助、资源注入等方式支持平台公司设立市场化产业基金,配合有关部门草拟了《关于支持风投创投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动“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5月份在保比上月增长6700万元,兑现全市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1796万元;对年度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99户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给予全额补贴。
三是用好“专”,稳社会投资。用好专项债券。积极争取新增专项债29.1亿元,有力保障了我市一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建立了周调度、周通报和督查制度,力争8月末基本使用完毕。用好专项资金。争取上级水利重大项目资金9763万元、农村公路资金1.3亿元,市财政配套安排资金4亿元,支持水利薄弱环节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加大城市更新、新区建设大项目、区域性扶持项目谋划申报力度。用好专项政策。实施政府采购支持政策,预留中小企业采购份额6.4亿元,占比达57%,超过省规定40%比例要求;实施阶段性公积金支持政策,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至50万元;下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5138万元,支持城镇化建设,增强社区保障能力。
四是抓住“智”,稳创新创业。积极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全市新招引10个人才团队来铜创新创业,全部推荐申报并积极争取省级团队;实施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拨付专项资金83万元,用于350名高素质农民培育。积极支持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攻关计划。市、县(区)财政共同出资设立科技贷风险池4600万元,目前在保余额2亿元,资金放大倍数超4倍;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个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已获得中央财政1850万元经费支持。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已开展30户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省级和国家级专精特新申报工作,第一时间拨付4户国家及省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320万元奖补资金,市级财政叠加支持配套资金424万元。
五是围绕“民”,稳民生就业。加大稳岗拓岗保障力度。撬动银行发放120户创业担保贷款3673万元,拨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1946万元;“免报直发”中小微企业扩岗补助近8万元;将失业、工伤和养老保险缓缴政策扩围,预计全年缓缴金额达3亿元以上。加大民生商品保障力度。第一批种粮补贴资金1703万元全部发放到位,惠及12万户农户,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支持建立粮食绿色生产,开展小麦完全成本承保面积3.28万亩,累计为2080户农户提供2819万元风险保障;落实“惠民菜篮子”和冻猪肉储备资金80万元,争取春耕肥储备贴息资金192万元,做好成品油储备相关工作。加大社会救助保障力度。累计拨付低保和临时救助资金4500万元、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1504万元,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补贴资金150万元,拨付市级2021年度冬春救助资金514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